四十载弹指一挥间!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壮阔史诗中,仁怀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,以融入时代且特质鲜明的实干担当之举,铺展了醉美酒都的崭新画卷。
改革开放前,由于地理偏僻,交通不畅,仁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,城市建设进展缓慢,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薄弱。1978年,县城中枢只有和平街、人民街、东风街、胜利街和建设街。其中建设街为新街,长850米,宽14米,另外4条则只在周长为1.543公里的区域内。
每逢“赶场”,东风街至北门仓库至人民街一线最为热闹。四十年来,家住人民街的赵华在时光更替中见证了酒都的发展和变迁。
中枢街道城北社区居民 赵华 改革开放以前人民街全部都是瓦房 改革开放后经济搞活了 市场活跃了 人们才开始修砖房
退休老干部廖成文是建设街的“第一代”居民,回忆40年来建设街的点滴变化,廖成文如数家珍。
中枢街道葡萄井社区居民 廖成文 两边都是土和田 田主要是靠近东门河上来这一段 这边是土 这里有一条小路通往炮台巷 就是周老(周林)那边 然后还有一条小路岔走两路口 通往坛厂的这样一条小路
1979年,中共仁怀县委召开四级干部大会,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,也拉开了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序幕。短短十年间,仁怀新建文化路和东大街,新扩城区东至东门河岩顶,西至黄树庄,南至青杠园,北抵梅家堡,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,是旧城区的4倍多。1988年,廖成文住进了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里仁怀“最高最靓”的小区房。
中枢街道葡萄井社区居民 廖成文 当时那个心情是太激动了 因为这么多年来一直盼望着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 因为你能够安居才能够乐业 工作才有更多精力
1995年仁怀撤县设市后,城市建设步伐空前加快。国酒南路、茅台路及环城东路等构筑起城市的基本骨架。进入新世纪,1.69平方公里的酒都新区建设如火如荼。2005年,市委市政府行政办公大楼、仁怀一中新校区、仁怀市实验小学、会展中心、市政广场、青少年活动中心、疾控中心及酒都馨天地、麒龙观景铭苑、酒都金庆花园、都市花园、东门农贸市场、城北农贸市场、城南农贸市场等工程相继建成投用。一座城区街道宽敞、绿化优良、高楼林立、星级宾馆从无到有、公共设施齐备的新兴城市逐步形成。
作为原仁怀市工商局的退休干部,赵华告诉记者,按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,当时市委市政府大手笔规划,大手笔建设,为如今仁怀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这种大手笔也为后来的“仁怀速度”创造了条件。
中枢街道城北社区居民 赵华 公路是纵横交错 路道又宽 车子又多 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精神面貌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起色
前进,是时代之音。近年来,仁怀干部群众勇毅笃行,围绕赤水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,着力提高城镇公共服务和综合承载能力,棚户区改造、城市干道、广场和公园建设加快推进,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4.3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.4%。
中枢街道党工委书记 胡秀武 按照市委市政府坚持疏老城 建新区的多措并举的思路 中枢街道作为旧城改造的主战场 将全力实施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行动 统筹布局 多措并举 整体推进征地拆迁 道路交通 安置工程 配套设施 商业开发等项目建设 同时强化细化城市管理 力争用2—3年时间 让中枢城区旧貌换新颜 努力实现建设靓丽城区 人文中枢 真正做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
改革开放40年来,仁怀从致力于探索“城乡一体化”,到阔步迈向“城乡融合”。今天的酒都人,正围绕“1234”奋斗目标,接续奋斗在打造品质之城的路上,孜孜以求,精雕细琢,努力在“仁怀速度”之上塑造“仁怀质量”。
记者 钟怡 “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”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,仁怀城市建设成就斐然。顺应新时代,开启新征程,市委、市政府将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,聚焦“1234”奋斗目标,奋力打造赤水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,开创产业强、百姓富、生态美的酒都新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