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两会专题】“组组通”铺就美丽乡村“幸福路” 百姓尝了甜头更有了奔头
2019-03-12 10:17:11 多彩贵州网
  • 如今的平坝区塘约村早已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“蝶变”(卢维摄影)

      曾经的穷乡僻壤,如今的美丽乡村。短短两年时间,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就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“蝶变”。

      3月9日,在2019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五场集中访谈活动上,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说出了“塘约蝶变”的秘密:一切源于交通,尤其是农村公路“组组通”的建设。

    左文学:从贫困村到小康村,“组组通”给塘约带来天覆地变化。“组组通”成了助推产业发展的“致富路”。

      2015年,塘约村被指定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,从此,塘约拉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序幕。2014年至2018年底,塘约村投入近1800万,完成了27.84公里连户路、通村路、通组路、产业路的建设。2018年,塘约还实现了绿化路和庭院路全覆盖。

      通组路的建设改变了村民的生活环境,穿白网鞋不沾土,车直接开到家门口;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,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,原本单打独斗转向了股份联营,降低了成本,实现了效益最大化;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,外出务工人员回来了,形成了心连心群体,实现了村中的共建、共管、共享……

      “我们通过基础设施建设,塘约村2018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62万元,人均收入14140元。在最偏僻的地方网络实现了全覆盖,看电视都是机顶盒。”

      现在,左文学到周边省份学习,收获的不只是知识,还有外界羡慕的目光。

    陈训华:路路相连结成网,心心相通奔小康。“组组通”成了方便群众出行的“民生路”。

      塘约村的蜕变正是安顺建设美丽乡村、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。

      安顺地处贵州中部,全市6个县区均属于贫困县,还有1个深度贫困县、2个极贫乡镇和178个深度贫困村。“这些贫困地区,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,不少村民组只通土路,甚至不通路。村里的农产品拉不出去、外面的物资拉不进来,人民群众出行极为不便,发展产业受到严重制约。”交通对于贫困地区发展究竟有多重要,全国人大代表、安顺市长陈训华套用了电影《流浪地球》的台词:“小康千万条、修路第一条,道路不通畅、群众两行泪”

      为全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农村发展的难题,2017年,贵州启动农村“组组通”公路三年大决战,提出以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通组路建设为突破口,确保到2019年完成全省39110个村民组9.7万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建设,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100%通硬化路,切实解决农村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
      抓住机遇,安顺市经过两年的努力,累计投资16.1亿元建成了2684公里通组路,提前一年实现了全市30户以上村民组100%通硬化路,全市呈现出“路路相连结成网,心心相通奔小康”的喜人场景。

      “‘组组通’建好后,给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!”

      通组路建成后,群众生产的农产品可以直接用农用车、小货车运出大山,外面的物资也可以直接拉到家门口;“组组通”带来的通达性,打牢了农产品“上行”基础,畅通了农产品的销售通道;依托安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,“组组通”将原本分散村寨连接起来,串“珍珠”成“项链”、聚“盆景”成“花园”,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玩……

      如今,安顺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、越来越有甜头、越来越有奔头。

    吴胜华:组组通的建设为山区深处的群众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。“组组通”成了实现乡村振兴的“高速路”。

      “组组通的建设也为黔南山区深处的群众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。”说起“组组通”带来的大变化,全国人大代表、黔南州州长吴胜华也有说不完的故事。

      路通了,畅通了信息交流渠道,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。

      过去,由于以前交通不便、信息闭塞,导致村民思想比较保守,加快发展的愿望不强。随着一条条农村硬化路的建成,大山里的群众走出去,新思想、新理念、新信息引进来,与外面的世界有了比较,村民有了发展的愿望,实现了“要我脱贫”从“我要脱贫”转变。

      路通了,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,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。

      这几年,通过基础设施强化短板,特别是“组组通”公路以后,农村交通得到根本性改变,大大推动了绿色农产品泉涌出山,为群众找到发展致富门路。黔南州销售到广东省的绿色农产品每年的销售收入增长都达到了30%以上。

      走出去还要带进来。荔波县洪江村风景秀美、民族风情浓郁、民族习俗保存完整,但之前交通不便,加上山多地少,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,一度成为了空心村、贫困村。“组组通”建成后,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艺术家到这里进行艺术创作,空置的民房被激活,400余人返乡就业创业,一年仅劳务收入一项就有1000多万元,年人均收入达到11000多元。洪江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“网红村”。

      路通了,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,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睦。

      黔南州有37个村属于较少民族村,其中30个是毛南村,还有两个仡佬族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“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,一个都不能掉队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黔南州加大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投入力度,优先实施以“组组通”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,并把极少民族放在优先发展的第一步,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加快了民族地区脱贫步伐。

      自“组组通”三年大决战实施以来,黔南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4.94万人,脱贫人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总人数的37%,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底的12.96%降到2018年底的4.65%,

      “继交通‘主动脉’打通后,组组通进一步畅通了‘毛细血管’,彻底解决了群众走出大山‘后一公里’的问题,为山区群众打通了一条致富路。”吴胜华说。

      可以说,“组组通”是民族地区团结的致富之路,更是党群干群关系的“连心路”,已经成为老百姓获得感最强、满意度最高的民生项目。

    关昌余:三年三年又三年,贵州交通翻了天”。“组组通”铺就美丽乡村“幸福路”。

      黔南州打通脱贫攻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山乡通了幸福路。吴胜华的故事让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国际路联IRF理事,原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关昌余很有共鸣。

      关昌余曾到过黔南州,黔南的美丽公路建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“短短两年时间,黔南州就完成了8400多公里的组组通攻坚任务,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,这是了不起的成绩。”

      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群众告别了“晴天一身灰、雨天一身泥”的出行历史;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实现了“抬脚走上水泥路,家门口前能坐车”的梦想。

      在关昌余看来,农村“组组通”硬化路已经成为老百姓获得感最强、满意度最高的民生项目,成为习近平总书记“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”庄严承诺最好的履行。

      “三年三年又三年,贵州交通翻了天”。关昌余说,贵州交通的跨越式发展,县县通高速、组组通公路的实现,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很好的样板,有很多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。

      实施乡村振兴,生活富裕是根本,那改善农村交通设施就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基础条件。

       “‘让出行更愉悦,让生活更美好’”对于贵州,关昌余充满期待。

    e34a3ccc6e644b12a51f6b849d6392bd.jpg

下载“黔知道”
给你更多精彩!
×